第八章 小试牛刀 (第1/2页)
其实说实话,楚凤丘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如果他首先选择的不是那堆报废机甲之中唯一的一台“铁牛”而是其他型号的话,就会发现事情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预想在发展。
可惜的是,他竟然选择的“铁牛”!
实际上,这种纯粹导线结构的“铁牛”,从“铁牛”产生到彻底退出机甲舞台,也不过就这么一台而已。而且这台铁牛,还是根本就没有在市面上出现过的。——因为,这是一台实验型的原型机!
也就是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甲!
在这一台铁牛出现之前,所谓机甲,只不过是科幻电影或者是卡通片里的想像而已。从一个设想变成实实在在的产物,必然要经过许多的实验和许多的改进。而作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物,电子晶片虽然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可也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缺点——无法改动!
每一片电子晶圆都是通过激光蚀刻产生的,基本上走下生产线的那一刻就已经定型了,即使后来发现有什么缺陷也无法立刻进行改正,只能重新制造过另外一块。而机甲这种全新的东西,在刚刚开始设计制造的时候,几乎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现不足,而且往往设计者在中途的时候又会产生新的设想,于是不得不重新开始。——在这种情形下,一次成型无法更改的电子晶片显然比不上原始的导线连接方便:使用导线对各个电子元件进行连接,有什么改动的话只需要更换与之相关的那部分元件,而不必将整个电子晶片都换掉。
当然,在这台原型机制造成功之后,有了经验的制造者自然就没有必要再使用繁杂而笨重的导线进行连接了,只需要将设计完全的电子线路蚀刻到电子晶片上就可以。而之后所生产的各代机甲,归根结底还是根据第一代铁牛不断改进而成,自然也不需要使用繁杂的导线连接。
一开始就挑中了这么一台“铁牛”,还真的不好说楚凤丘的运气好还是不好。
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根据楚凤丘个人的情况而言的。如果他选择的不是这台“铁牛”而是另外任何一台机甲进行“解剖”的话,毫无疑问是要简单得多,也要容易得多。可如果换了一个学生的话,说不定真的会拿这台“铁牛”没有一点办法。
就像计算机的使用者往往并不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一样,如果不是在机甲制造方面有相当深的造诣的人也很少有了解机甲体内各部分的具体构成的。就算是有,也顶多是和那些负责修理的技术员一样,什么晶片坏了就换一个好的晶片,并不会知道这块晶片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所以就算是那些对机甲有一定了解的人,碰上这台完全由导线连接的“铁牛”也绝对是束手无策。要知道,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的工作也完全交给了计算机来进行,相反,人所需要掌握的东西倒是越来越少了。
那些底层的电路构成,就已经完全不需要人类进行插手。比如说存储系统——设计者只需要给出需要存储的容量、规格、速度要求等等,计算机会自动的设计出一套最合理的系统,设计者只需要将结果拿出来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就好了,完全不需要了解这个存储系统具体是用了多少个晶体管、多少个电阻、多少个电容,线路的走向如何。而久而久之,人们也适应了这种生活,将所有的底层知识都交给了计算机,直接利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的结果再进行更高一级的设计。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即使是专业人士,他也基本上不会了解这些最底层的电路知识。
但楚凤丘却不同!
在被冰冻之前,他好歹也是一名航空航天学院的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初期,这类的工科院校通常都会将电子电路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当然,这类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的课程在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都会直接还给老师,但万幸的是,在楚凤丘还没有毕业——也就是还没来得及忘掉之前,就被冰冻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楚凤丘,在电子电路这一方面,比起空间战斗学院的绝大多数学员来,基础都要好得多。——毕竟不管科学再怎么发展,并联分流串联分压这类基础的东西还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所以在狠狠的问候了一番设计人员的恶趣味之后,楚凤丘也勉强算是将面前那团导线稍微看出了点头绪。当然,仅仅是一点头绪而已,凭着他那半吊子的水平,想要直接将整个机甲系统一览无余,还真是难为他了。
不过楚凤丘既然号称“偷神”,别的没有,一双巧手可是绝对灵活的。既然看不懂,干脆直接大卸八块慢慢研究!虽然这些内部的导线看起来无比复杂,但只是论坚固程度的话,比起之前的外壳来却是差远了。而除了手快之外,楚凤丘更是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和近乎过目不忘的脑子——这些都是被他那变态的老头子给训练出来的——所以并没有花上多长时间,这台没有外壳的“铁牛”就已经变成了无数零散的配件和一地的导线。
一个个单独的部分自然比挤成一团的“铁牛”要一目了然得多。很快,根据教科书按图索骥的楚凤丘算是大致搞清楚了这台“铁牛”的结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