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页 (第1/1页)
那个晚上是个预热,因为很多人认为白石会出场,因此来的人相当杂,倒不如说,非学术论坛的晚宴,杂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施远尘停了一下,改了口。不,学术论坛一样杂。
总之,当晚去了不少人,如果一个人热衷于阶级划分,大可以说当晚去了不少名流,各界人士都有。
来得最早的,是新闻记者。他们来了之后便四处观看,为报道的开头选一个切入点,比如“昂贵的希波三文鱼,从港口下来之后,便直奔东岐山的晚宴而来,经过重重海关的鱼肉,在新鲜的冰里,准备脱颖,献给今日的晚宴。晚宴是由xx举办,xx……”,或者“晚上八点(或者什么别的时间),在万众瞩目中,xx……”,又或者“xx大学xx(职位)xxx今日……”这样的话题……
——请原谅施远尘,他毕竟不是职业记者,阅读实在有限。
但在一众职业记者中,最具有优越感的是校刊记者。名校的在读生,承学校的门楣,若是再在其组织里扮演个角色,年纪轻轻就可以培养出了名牌的骨头,这把骨头是一定要外露的,要被人瞩目,但却不能过于明显,否则会显得脑袋空空。于是他偶尔穿着学校的制服,不穿的时候便厌恶的说我x校服丑爆了,灵动就灵动在这个“我”字上,但厌恶得真情实感,仿佛这件校服出现在他面前,他当场就能撕碎。当然了,在学校里光荣生们发挥空间毕竟有限,若不是凭本事,学校门楣属于每个人——这时候就轮到院系门楣。不过一般来说,光荣生们的最佳战场还是在网络平台,若是再带点网上的身份,就更妙了,他会在重重屏幕后,变得小有成就,偶尔转一下关于母校的消息,紧接着便跟着一些自己“独到”的观察,来为自己的辩论找一个合适的高地,安全地无差别攻击异见者,对付年轻人尤其有效。聪明一点的不会这么直白,他们的身份证明和论点影响隔得非常远,久远到你提到他便想到学校,不见观点也要先拜倒,然后越看越有道理——有道理是正常的,好歹考过几年试,再废的话再烂的理,大多能逻辑自洽。
这几位校刊记者坐在记者席的最中间,看起来十分礼貌,对着每位来的记者前辈问好,言语间透露着都是摇笔杆的同类亲近,但又带着因为仍在校园从而幻想前途无限的天真骄傲,学生会的工作人员穿着学校的马甲,端茶送水,忙里忙外,此刻要感慨,入学的时候为什么报了校会,加入校刊还能混个专业摄像机玩玩。
年轻的校刊记者和其他记者互相老成地介绍,之后又分开,毕竟聊不到一起,有老实人去帮校会的人干活,有高冷的人摆弄着自己的相机,有志向的人去找看起来有点意思的前辈(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