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九章 前往倭岛 (求订阅) (第2/3页)
都是不晕船的人,而李战的虎贲军还是有很多人晕船的,好在李战已经预计到这样的结果,带了很药过来,要不然就麻烦了。
现在大唐的航海技术才刚刚开始茁壮。
比如季风航海术...中国对季风的认识很早,利用风帆为动力航海,也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开始了。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但对季风的利用比较被动。晋代高僧法显访问印度,是从海路回国的,到爪哇不得不等待季风达5个月。
到了唐代,对季风的利用就自由得多了,由于李战的长乐船的技术大为改进,已经可以做到“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即除了当头的方向而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这种技术,西方在16世纪以后才掌握。
还有天文定位导航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李战更狠,直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张耀祖掌握之后,直接可以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这让我们的张耀祖激动不已,看李战有点看神一样的感觉,因为李战真的是太神了,知道太多他不知道的事情。
最后李战还发明了水浮针...虽然说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早在战国时即已问世。但是这种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的圆勺形测向器,显然不适于在波涛颠荡的海洋上应用。
李战就发明了更先进的水浮针...做法很简单,它是“以针横贯灯心(即灯心草),浮于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由于不论船舶在海中如何摇摆,而容器中的水面总有维持水平的倾向,因此,水浮针的指向效果相当稳定。
这对于提高船舶的导航精度具有重大意义,比1492年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到达“新大陆”时的同样发现,早出4个世纪以上,按照张耀祖的说法,要是可以早点遇到这样的技术,那么他的船队可以到达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李战对于张耀祖这样的说法微微露出了笑容,他很欣赏张耀祖的无所畏惧,以后李战感觉还是能用上张耀祖。
出了这些航海技术,李战还针对了败血症做了一些防御,因为李战知道,欧洲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对于当时的欧洲航海的海员们来说,有比大海上的狂风暴雨更加令人害怕的东西,那就是败血症。现代人自然已经知晓败血症是因为体内缺少维生素c而导致的。海员们在海上漂泊无法靠岸。自然无法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船员们得败血症的机率很高。
败血症很可怕,死亡率几乎是百分百。
为了补充虎贲军的维生素c,李战弄了很多的大木桶,在这个木桶中种植着蔬菜,有了蔬菜吃,那样的话,船员得败血症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而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船只体积不大,携带的物资有限,只是靠腌制的食品充当食物,没有维生素的补充,很容易得败血症。
最佩服的是郑和,郑和下西洋时期更是庞大的舰队集体出海,船上携带着各种物资,而且郑和当时携带着比较完善的航海地图,可以准确的找到海上的诸多海岛,可以及时在这些海岛上进行物资补充,蔬菜和水果能够及时供应。
另外,这样庞大的舰队出海,医生、药物是不能少的。船员们生病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所以得病死亡的机率要低很多。
就在李战做了万全之备前往倭岛的时候,此时的倭岛中,战争还在继续。
张耀祖的小城还在负隅顽抗,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张耀祖的小城坚固,而且大唐人有一种囤粮的习惯,所以城中的人饿不着。
再加上橘里美的军队也就万人左右,而且橘里美也不想大规模的投入战斗,一是不想将关系给弄死,其次就是橘里美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和李澄耗掉。
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