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满村尽是蒋家徒】 (第2/5页)

多年后,老蒋回忆起这段往事,无比感激自己的师父做的这一切!

那年月,其实很乱的。

有些地方是很艰苦。。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这里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于回家,乡里乡亲的,都有人帮衬着。

蒋浮生听说自己学校里的同学分去了别处的,日子过的挺难。

听闻了这些,再看看自己个儿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个天山一个地下。

屋子给分了个好的大的——屋顶漏雨和房梁维修,都是本村的宗族乡亲一群小伙子帮着弄好的。

棉被什么的,也是张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台的砖头都是村里二十多户人家给凑出来的。

其实按照规定,小蒋是知青下乡,也要干活儿的——当然也不白干,有工资拿的。

那年月,这叫工分。干多少活儿,挣多少工分,然后多少分可以换多少口粮。

看,这不就是积分制么。

可见积分制在华夏早有渊源……

但是本地本乡的人,都当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来的,都愿意照顾着。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个主意!

“哪朝哪代,人都是要读书的!

古往今来,不管哪国哪朝,只要是稳定的社会,有文化才能吃的开!

所以,不读书不行!”

于是,老宋给小蒋定了路子:在家念书!

从金陵回十字村的时候,家里的那些被褥家当,老宋其实没带多少。

却唯独把小蒋在学校里的那些课本书,一张纸都不带少的,全带回来了!

还不止!

老宋利用自己之前在城里收破烂的功夫,走街串巷的,还搜罗了一些高中课本——那个时候不少知青上山下乡,很多人都把书本当破烂卖了。

老宋就趁机收了好几套回来。

全带回了十字村。

于是啊,在小蒋当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些年,其实很多需要挣工分的活儿,都是老宋去出面代他下地干活儿去了。

而小蒋则被老宋压在了家里,闭门苦读念书自学。

那个年月,其实日子过的苦,读书也没那么容易。

无非就是乡里下的组织开大会的次数多了些。

其他的,也就还好。

就这么着,一家三口,在食子村,就这么半苦半甜的,过了好几年。

小蒋在十字村靠着自己自学,把高中的学业算是完成了。

然后,老宋又拿了个主意,和村里的村长村老支书什么的都合计了一番。

村里的村学还得办!

还是拿出了当初教育小蒋的那番话来说服了村里人。

再然后,十七岁的小蒋,就在十字坡,成为了一名村学的小学老师。

嗯,说是小学老师有点不准确,村学没那么严谨,其实是小学初中的课程一起教。

能上多少上多少,能学多少学多少。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乡下的条件特殊,让孩子上学这个事儿,其实也推行的不顺畅。

别说那个年学了,就算是在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让孩子上学都不容易。

小蒋就一家一家的跑,一家一家的劝。

帮张家忙农活儿,帮李家椿稻米,帮赵家搬柴火,帮孙家垒砖头。

一家家的,把全村的孩子收拢到了那个小小的村学里,可以有机会跟着自己念课本:春天来了,大雁往南飞……

这么说吧,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整整十多年,十字坡这一代,下到五六岁,上到十四五岁。

十字坡的这么一代人,不管是长长短短的,都在村学里学过,少的上个十天半月就不读了,多的能上个两三年三五年的。

甭管多少吧,十字村的这一代人,不管你是谁,见到老蒋的面儿,都得规规矩矩的喊一声“蒋老师”。

于是,小蒋老师在十字村的威望,直追老宋!

最巅峰的时候,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

小蒋只要背着手在村里溜达一圈,甭管上学家去,不敲门直接推门就进,主人非但不会觉得不妥,反而还会眉开眼笑的让座,还非要热情的留饭。

村里的一些大事小事,婚丧嫁娶,小蒋老师必须是请到的贵宾,要坐主桌的。

年轻后生结婚娶媳妇,生孩子这些大事儿,必须要请小蒋老师当个主婚人,生了娃儿,若是能让小蒋老师给取个名儿,那才叫妥当!

小蒋在十字村里待到了二十三岁。

那个时候,老宋就已经身子不行了。

家里,里里外外的,也都是小蒋做主。

二十五岁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小蒋按照老宋的嘱托,参加了那次高考。

靠着在乡下这些年,自学高中课程没有荒废掉,又靠着在村里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