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江南鼎沸 (第1/2页)
听闻禀报,阎应元立刻结束议事,带着一群人来到西城上。
这时众人站在城楼前,果见一支穿着白甲的满兵,疾驰着进入了刘良佐的营地。
阎应元一拳捶在墙垛上,“不好,情况可能会有变化!”
江阴城中的乡民,还未完全做好准备,而满兵到来,极有可能是催促刘良佐攻城。
赵铭忽然抬手指着远处,“看那边!”
众人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向江阴城的南面,只见远处旌旗招展,尘土漫天,大队清军正在过兵。
这些人马,并未在江阴城外驻扎,而是绕过江阴向东进兵。
弘光朝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江北,江北三镇投降,黄得功自杀后,南直就没了明军,仅有方国安等几部残军,撤入了浙中。
赵铭的地理不太好,可是浙江在南直隶的东南方还是知道的,他指着向东进兵的清兵,问道:“那是什么方向?”
陈明遇道:“常熟、昆山和嘉定!”
昆山之屠,嘉定三屠,赵铭心中一凛,不再说话,江南绅民自发的抗清斗争,全面开始了。
阎应元、郑森、陈明遇等人,见赵铭的神情,就知道他说的情况出现了。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中国,岂无义勇。
“博安,若大的江南,果然不只我们一群人在抗争!”郑森激动了。
陈明遇、书生许用等人纷纷泪目,他们原本都绝望了,而这种绝望,并不只是对局势的绝望,更是对人心的绝望,对大明绝望,对整个天下绝望,认为这个天下不会好了,大部分人已经放弃了抵抗,只剩他们这些人孤独的坚持者。
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他们所想,明朝虽然不可靠,但天下间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是有很多的,他们并不孤独,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个天下并非没救,还有许多仁人志士抗争着。
“其它地方也起兵抗清了!”许用泪流满面。
沉着脸的阎应元,注视着向东的清军,心中也燃起了希望,“若真如此,江阴并非孤城。大家定要守住城池,时局或有转机。”
同一众人的振奋不同,赵铭心里却十分难受,因为他知道,剃发令虽使得江南鼎沸,抗清义师蜂起,但是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正规官军的支援,大家各自为战,这些义举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很快扬州十日的惨剧,将在江南大地上重演,届时人头滚滚,敢于反抗的绅民会被杀光,江南将逐渐在杀戮中,臣服在建奴的屠刀下。
这让赵铭内心沉重,不过他看着众人激动、振奋的神情,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双拳紧握,内心问着自己,“我能做什么呢?我该怎么做?”
~~~~~~
城池外,清军营地里,刘良佐穿戴整齐,带着一群绿营将领,匆匆出来迎接,可是真满洲已经直接进入大营。
这时一名满脸阴鸷的白甲满将,领着百余名白甲骑兵,望着营中大纛而来,绿营兵纷纷往两边闪开,不敢阻拦。
刘良佐远远看见那白甲满将,心头一紧,心中立时生出畏惧之感。
在军中颇具威严的刘大帅,立刻小跑着迎接上来,打了个千儿,“奴才,恭迎贝勒爷。”
来人乃是清贝勒博洛,他是多尔衮的心腹,历史上便是他镇压了江南义军,俘虏杭州潞藩,击败浙东鲁监国,攻入福建,杀害明隆武帝朱聿键及诸王世子十余人,最后封为和硕端重亲王,为清初理政三王之一。
一大群绿营将领,纷纷跪下迎接,博洛勒住马缰,战马在刘良佐的身前急停下来。
“刘良佐,你统兵数万,为何连一个小小的县城也攻不下来!”一脸骄狂的博洛,马鞭指着江阴,神色不善。
此时已是六月初,江南天气炎热,多铎押着弘光帝等一众俘虏,带着大批的八旗兵,已经返回北京复命避暑,江南的事情,便都交给了博洛。
多铎大军攻明,一路未遇抵抗,很轻松的就占据了江南,这让满洲统治者,开始轻视汉人,认为大局已定,所以之前推了几次,没有成功的剃发令,便再次推行。
多铎发完令后,就带着人马北归,留博洛镇守江南,并未预料到,一道剃发令,居然会引起天下的动荡。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明朝都完了,大局已定,却不想柔弱的江南百姓,居然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博洛在南京,起初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收到江阴、昆山、嘉定、徽州等地俱反的消息,他才感到一丝不妙。
这其中,江阴首先抗命,犹如一面大旗,而刘良佐未能及时,扑灭江阴之火,江阴抗令的消息传出去,鼓舞了其他各州县反清之人,使得江南烽火燎原。
如果刘良佐迅速打下了江阴,将乱民尽数斩杀,震慑住周围的汉人,局势不会发展到令他头疼的地步。
因此博洛对于刘良佐十分不满,恼怒得恨不得一鞭子抽下去。
刘良佐内心惶恐,忙解释道:“贝勒爷,城中内应回信,就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