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镇西稻 (第1/2页)
现在桌案上的占城稻,到底是不是历史上的占城稻,刘琦说不好,但根据庞统的转述,刘琦知道,眼前的稻种相比于现在汉朝南境民间所使用的稻种,每年的产量一定会高出不少。
在这个社会,粮食是第一经济支柱,一个势力,只要有了足够的粮食,就几乎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
各地的诸侯牧守,会屡屡受到地方豪强和世家望族钳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汉末,因为庄园经济的滋生迅速,使得地方豪强的粮食储备相当丰富,而战争的最大消耗品有二,一是人口,二是粮食。
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最为军需供应,诸侯牧守们便不得不向地方豪强妥协低头,用政治利益作为交换,将辖境内的强族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而地方强族的粮食储备,和他们庄园经济的强大,根本来自于土地兼并,但因为战争的原因,使得各州各郡出现了大量的无主土地,而人口亦是锐减,这就给刘琦等牧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翻身契机。
刘琦眼下在荆州境内实行租庸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荆州本土大族的继续发展和扩张,但他心中也明白,这种方法也不过是解一时之急,年头多了,时间长了,土地兼并一样可以逐渐打破政策,历史已经有所见证。
唯一的方法,就是施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人头税彻底取消,从而转嫁到土地上来。
这样一来,人口不但可以得到爆发式的增长,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节制庄园主的力量。
要施行摊丁入亩,就一定要有个前提。
那就是自己的实力绝对够硬!
想都不用想,一旦施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不论是益州或是荆州,那些拥有众多土地的望族,反对自己的将是何其之多。
但幸亏现在是乱世,乱世成就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地方庄园主所拥有的力量和利益链条,若是在太平盛世,怕是极难推进。
但即使有强的军事力量作为保证,但对内对外的战争数量一旦增多,则消费的粮秣也势必增多,
所以,让刘琦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粮食。
但是现在,摆在明前的占城稻,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粮食足够,兵将够强,又逢乱世,那一切的改革和政令,就都可以顺着时势进行。
若是有人不服气……那就以政治手段和强兵来进行镇压。
刘琦看着桌案上的稻谷,问庞统道:“这个稻种,在荆州已经开始大面积的施行了么?”
庞统摇头道:“并没有,刘府君说了,这稻种刚刚从南方运来,具体要如何施种,需要师兄定夺,他不敢擅专。”
“知道这事的人,除了你和堂兄之外,还有何人?”
“还有家叔和德操先生等寥寥数人而已,并不多,只因刘府君得到此稻种后,特意去向家叔请教今后当如何行事,不然怕是连师弟我都不晓得。”
刘琦满意的点了点头。
果然,刘磐是最值得信任的,办起事来很靠谱。
而且现在的他越来越成熟了,他已经逐渐懂的什么是低调。
看着刘琦若有所思的表情,庞统拱手向他问道:“师兄,这稻种,你打算现在何处试行?”
刘琦闻言笑了。
看起来,庞统应该是担心占城稻来自于南面外境,恐不适种于大汉境内,若是想要试种,还需仔细斟酌。
但事实上,刘琦已经知晓,这稻种的适应能力极强,由其是抗旱能力。
历史上,在宋朝时期,占城稻的分布遍布了浙江,福建,两湖,苏州,四川等大部分地区,而宋朝也是因为推广占城稻而人口激增。
“现在南中试着推行吧。”刘琦沉思之后,道:“我已经派人前往南中诸地招抚各路蛮王了,同时打算在南中推行羁縻政策,并鼓励蛮人发展农耕,使他们归于王化。”
庞统闻言点了点头,又道:“师兄,弟这次来荆州之前,家叔针对这稻种,曾做出了一个命名,言若能得兴于世,惠泽于民,用此名则可传世。”
刘琦好奇的问道:“什么名字?”
“镇西稻。”
镇西稻……
刘琦在心中反复的念叨着,接着不由笑了。
名字虽然很俗,但却很实用。
谷/span单单只是这一个名字,就足矣将刘琦的名字传于当世。
一旦用一种可以一年两熟的稻种,解决了天下百姓的果脯问题,那对于天下人来说,这稻种的恩泽之力,怕是足矣超越所有前辈。
甚至说句不敬的话,便是高祖刘邦,武帝刘彻,光武刘秀的名字也不及这稻种的发现之人。
对百姓而言,前三位英明神武的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开疆拓土。
但镇西将军刘琦的功业,是救活了全天下的人。
……
与庞统细谈过之后,刘琦让他先回去休息,自己则是针对下一步的发展益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