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百姓何辜,石山何幸 (第1/3页)
温怀明刚下大楼,准备上车前往石山镇。唐叶穿着不知从哪搞来的一套迷彩服,急匆匆的从楼里追了出来,挡在车门前,道:“龙头沟水库有危险对不对?我也去!”
温怀明皱眉道:“唐主任,水库那边情况不明,可能会有很大的危险,你跟着去不合适,先在县里休息一晚,明天会安排你去实地采访。”
唐叶不知怎的,听到温怀明要亲自到抢险一线去的时候,心口一直砰砰乱跳,一种不详的预感充斥脑海,手死死的抓住车门,哀求道:“让我去好不好,我一定不给你添乱!”
“乱弹琴!”温怀明怒声道:“唐叶,放手!”
温怀明如今权威日盛,加之为人严肃,偶一发火,当真是无人不惧。可唐叶却没有一丝的害怕和不安,盯着他的眼睛,好看的脸蛋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道:“我一定要去!温秘书长,抢险救灾,这是你的责任,可新闻报道却也是我的责任……如果你不带我,我就自己去,你无权干涉我在依山的任何行动!”
温怀明气极,却拿这个女人没有丝毫的办法,让她自己去还不如带着一起行动,至少还有个照应,冷哼了一声,弯腰上车。唐叶深呼了一口气,眼眸中闪过一道迷茫的神色,她不知道此去会不会安全的回来,也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后悔这一刻的冲动,但她知道,如果就这样看着温怀明独自前去,她的心就会像刚才那样一直跳个不停!
众所周知,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又曾“夺淮入海”频频打乱淮河水路系统,特别是近代花园口被炸开后形成黄泛区,使淮河出现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是旱涝灾害的多发区域。
江东省主要在沂沭泗水系之内,浩浩荡荡的沂河与沭河相距约二十公里,如同一对好基友般平行南下,途径江东苏海两省在骆马湖奔入黄海。两河沿岸支流众多,主要的有东河、孟河、青柳河、白河、高榆河等等较大的河流,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青柳河就坐落在依山县石山镇境内。每逢大雨肆虐,青柳河就会应声暴涨,然后无情的冲毁沿岸所有的农田和村舍,八十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依山县水利建设和防汛抗灾的重点关照对象。
石山镇夹在沂沭两河中间,青柳河蜿蜒而过,内辖四个淡水湖,镇内一线防洪大堤34公里,内湖渍堤27公里,并有大小水库7座,涉及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村场21个,人口万余人。镇内最大的龙头沟水库始建于1981年,设计标准具备抵御二十年一遇特大洪水的能力,是石山镇用来遏制青柳河蹂躏沿河群众的神兵利器。这些年经过不断的修缮加固,在多次洪涝灾害中表现突出,作用显著,民间有“自从有了龙头沟,刮风下雨不再愁”的歌谣传唱,由此可见一斑。可谁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天的时间,这里会出现溃堤的险情。
在赶往石山镇的路上,温怀明已经从县委办严丹主任那里了解了基本情况,而此时在另外一处抢险现场的县长杨定军也匆匆赶往龙头沟水库。温杨二人在进镇的十字路口相遇,作为多年的好朋友,此时也顾不得寒暄,车灯闪了两下便一前一后往水库驶去。
龙头沟水库,顾名思义建在龙头沟村,因为青柳河在该河段河床狭窄,两岸坡陡崖高,岩石裸露,又无明显山体运动和地质断层,所以在1981年经多方研讨决定在此处建坝,一为除水患,二为利用水力,三为供给下游多地用水。
不幸中的万幸,在没有村村通工程的95年,通往龙头沟水库的道路是沥青路面,虽然雨势磅礴,好歹还能让车辆艰难的通行。过来大概半个多小时,车辆终于到了库区入口,石山镇党委书记李强穿着雨衣举着雨伞等候在一旁,杨定军给温怀明做了介绍,李强羞愧的道:“是我无能,让各位领导费心了……”
堤坝上此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无数人不停的来回奔跑,往堤坝下面扔填沙袋,
温怀明摆摆手,打断了李强的检讨,大踏步的往坝上走去,李强吓了一跳,忙跑前几步挡住他的路,将雨伞遮住头顶,道:“温秘书长,还是先到办公楼里,由我向您汇报一下情况,坝上现在……”
话中的意思自然是大坝随时可能崩塌,领导还是别亲身涉险的好,一边说着还一边给杨定军使眼色。杨定军了解温怀明的为人,知道李强捅了马蜂窝,站在旁边一言不发。温怀明闻言勃然大怒,都什么时候了,还搞媚上逢迎这一套,右手一挥将雨伞打飞出去,指着不远处的大坝,厉声道:“李书记,我温怀明的命,不比他们的金贵。你要是怕死,就回办公室呆着去,现场由我和杨县长来指挥!”
李强的脸蹭的红了,将身上的雨衣刷的一下扔到了地上,大声道:“怕死不是**员,温秘书长,杨县长,我李强今天就是死,也要死在大坝上!”
站在三人后的唐叶看着这一幕,饶是她见惯了各类现场的人,却也有几分发自心底的感动。
“走!”
温怀明不再废话,踩着脚下泥泞的路,步履蹒跚却异常坚定的往前方走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