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知行剧社 (第1/2页)
知行剧社
知行剧社
回到了魔都,周不器就准备启程去首都了。
不过,魔都这边还有一点事情要处理。
这天晚上,周不器在家中设宴,邀请来了李心婉和蒋冰婕两人的妈妈来家里做客,来共商支持国内传统戏剧发展的大事。
李心婉本来就是昆曲演员,出身于昆曲世家。
有了这种渊源,安排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周不器的计划,是成立一个民间戏剧社,然后跟国家的相关戏剧单位合作,请他们的在编演员来编排新的剧目,大体上就是遵循《青春版牡丹亭》的策略。
国家每年在戏剧产业中的投入很多,不过很难用到正地方,都是几百万排一部大戏,目的是为了上一台重要的晚会。
在晚会上表演完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就弃之如敝屣了。
上百万的服化道就都浪费掉了不说,对传统戏剧的推广和传承,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甚至会给年轻戏剧演员留下一个戏剧不是文化而是任务的错误认识。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简直就是浊浪中的一股清流。
他自掏腰包,让这部剧全国巡演,然后免费地进入校园为大学生们表演,还出资去国外巡演、传播昆曲文化。
一下就把陷入绝境中的昆曲给救活了。
这才是周不器要走的方向。
第一步,就是先跟《青春版牡丹亭》的团队合作,把这个已经因为经费吃紧而捉襟见肘的团队接过来,沿着白先勇的路线做下去。
第二步,就是努力推出新的能够适配当下年轻人市场的昆剧。
第三步,尝试着跟越剧、黄梅戏等南方剧种合作,拉拢进来更多的传统戏剧,走市场化的路线。跟地方剧院合作,一方出人,一方出资出市场。
第四步……这就比较遥远了,要签下一批属于自家的戏剧表演者。
官方的剧院都是事业单位,是有编制的铁饭碗。
这就会出现一些争议了。
很多年轻戏曲演员,并不是形象好、表演好就能够进入剧院拿到编制,都要走关系、有路子才行。很多知名的老演员,一辈子也都没能拿到编制。
这就太遗憾了。
主要原因就是整个戏曲行业的市场如同一潭死水,都是各地方的剧院在竞争……这能形成什么竞争力?
归根结底,还得靠市场。
就像相声里的青曲社、德云社,只有这种民间的力量通过市场的机制去向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体系发起挑战,才能把整个行业给带活。
这件事,要交给谁来做?
涉及到的经费很多,得信得过的人才行。
李心婉是昆曲世家,让她妈妈过来当一个副社长,来主导旗下昆曲剧目的选排和演员的挑选,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是自己人,也足够的专业。
同时,也不能厚此薄彼。
把蒋冰婕的妈妈也一并安排进来,她都做了二十多年生意了,还算有一些市场中的经验。让她来负责市场,去安排表演的地点、场次、时间,去安排卖票或者去大学里免费表演等等。
一个负责艺术,一个负责市场。
然后再找一个社长来统筹大局,这件事基本就差不多了。
周不器道:“传统戏剧想要符合当下的市场,就一定要改。可是,也不能改得太多,改太多就失去了戏曲本源的特色,不能改成四不像。就像比基尼京剧似的,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心婉的妈妈是最高兴的,她没想到自己竟然有机会成为领导整个市场派昆曲界的“女强人”。当然,这要多亏了宝贝女儿,很幸运地认识了一个好金主,同时也要感谢周大老板的信任和支持。
她早就得到消息了,所以也有所了解,笑着说:“就像相声似的,德云社的郭老板在说起传统相声的时候,也能得到满堂彩。可是很多传统的相声名家讲传统相声,就很难得到这样的效果。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郭老板把传统相声里的那些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给抛弃掉了,换成了现在年轻人能理解的东西。整个相声的框架、结构都没变,就是换了几个词,就能够引起听众们的共鸣了。”
周不器觉得她说得太好,振奋地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戏剧,我也实在看不下去。尤其是那些晚会的戏曲节目,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员的选择。昨天我去杭城,跟马总去了一个小剧社,里面有唱曲的表演,我真是……以前我还不理解,勾栏听曲有什么意思?去了之后我算是明白了古代文人墨客为什么都会迷恋秦淮风情了。那唱的是什么我还真听不太懂,都是方言,可那语言听得我真是……感觉骨头都酥了,唱曲的女孩儿可能也就十八九岁,那还真是地道的江南特色。外在形象和年龄,一定是不可忽视的一关。”
那些重量级的戏曲节目……比如春晚上的节目。
这可太重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