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开战 (第1/1页)

明崇祯十八年七月,清顺治二年七月,全天下的目光都汇聚到了金陵。

这一刻就连吴三桂跟李自成都也停下了手来。

老李虽然之前被打的很惨,貌似狼狈,但他终究是活着的。

而且阿济格的转变矛头也让他大大的喘过了一口气。等到吴三桂气势汹汹的杀来时候,他已经收拢了各部人马,照旧有十几万人,再是士气低落,也不是吴三桂轻易能荡平的。

以至于多铎从襄阳转到武昌后,就再也不走了。坐镇荆楚,手握重兵,那就是为了防备老李,当然,还有蜀地的张献忠。

张献忠的义子,张定国就领兵三万在夔门虎视眈眈呢。

可以说老李和老张纵然自身不想为朱明做任何的贡献,可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大大牵制去了清军的一部分主力精锐。

吴三桂的四万人,多铎手里的几万人,这股力量合起来甚至比阿济格手中的大军还要强大。

……

尼堪、三顺王领着两万多兵马紧急火燎的赶到前线,沿途路过的铜陵、芜湖两地都没能让他们停歇半点脚步。

只要能一战拿下金陵,铜陵、芜湖的明军都只是癣疥之疾,不值一提。

而至此,阿济格手中握着四万清军主力,连同小三万左军陆师,以及上两万人的左军水师——其余的左军陆师和一部分明军叛军则留在了铜陵和芜湖看着明军呢。

明军这边则是三万秦朗军+两万京营+两万江上水师,后者是黄蜚部、郑鸿逵部和钟文廷部的总和兵力,说起来实力也是不弱。

再算上两边的随军民壮,一个个宣称自己是二十万大军,那都丝毫不见夸张。

秦朗的大营立在大胜关。

这个大胜关可不是神雕里头的那个大胜关,它本叫“大城港”,为金陵城西南诸水注入长江之处,江流险厄。北宋在此设立巡简寨,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时在此处设置烽火台。元朝在大城港设立水驿,称“大城港镇”。

明末群雄争霸,当时实力更强的陈友谅进攻金陵,双方在金陵城西江边一线大战。最终陈友谅大败,因为潮落,船被搁浅,死者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乘坐小船方才逃脱。冯国胜率五路大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陈友谅于采石矶。于是陈友谅放弃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了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等都缴械投降。这一战使双方的陈强朱弱的对比形势,渐渐转为均势,为三年后的鄱阳湖决战奠定了基础。此后朱元璋改其地名为“大胜关”。有明一朝,大胜关为金陵城西南主要港市和军事重地。

秦朗在此驻扎,身后便是江心洲水师大营。

可谓是把自己全部的兵力通通给摆了出来。

就看阿济格怎么来破解了。

毕竟他们汇合了两万余八旗援军,一路上气势汹汹的杀(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